成都旅游切换城市

㕵㕵㕵 13人已点评  查看地图

当前位置: 成都旅游网 > 成都旅游景点 > 都江堰 > 都江堰简介

都江堰简介

http://www.lvyou114.com   内容整理:山水旅游黄页

都江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灌口镇,是中国建设于古代并使用至今的大型水利工程,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是全国著名的旅游胜地。通常认为,都江堰水利工程是由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及其子率众于公元前256年左右修建的,是全世界迄今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点详情

离堆公园

离堆公园是都江堰的市内入口,也是市区最美丽的园林,奇花异木、盆景艺术、丛林幽径、处处让人留连。

公园里耸立着一个有42级台阶的小山包,称为离堆,就是李冰当年开宝瓶口,引岷江水灌溉川西平原时凿玉垒山而分离出来的孤堆,两旁还有后人立的“离堆”石碑和“佛教梵文碑”。


伏龙观

伏龙观就建在离堆上,原名范贤馆,建于晋代,是纪念成汉时(公元302-347年)青城山天师道首领、天地太师西山侯——范长生而建。因范长生被人称为“范贤”,这馆因之而命名为“范贤馆”。北宋初年,人们为纪念李冰扩建殿宇,沿袭李冰“降龙治水”传说,改称伏龙观。


观内有殿宇三重,巍峨矗立,顺山势逐级升高。前殿陈列着1974年修建外江节制闸时从河床中挖出的李冰石刻像,高2.9米,重4.5吨。石像造于东汉灵帝初年,距今已1800多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圆雕石像,非常珍贵。


殿内还有东汉堰工石像、唐代金仙和玉真公主在青城山修道时的遗物——飞龙鼎。后殿陈列有都江堰灌区的电动模型。

二王庙

二王庙位于岷江右岸的山坡上,前临都江堰,原为纪念蜀王的望帝祠,齐建武时改祀李冰父子,更名为“崇德祠”。宋代(公元960-1279年)以后,李冰父子相继被皇帝敕封为王,故而后人称之为“二王庙”。庙内主殿分别供奉有李冰父子的塑像,并珍藏有治水名言、诗人碑刻等。建筑群分布在都江堰渠首东岸,规模宏大,布局严谨,地极清幽,是庙宇和园林相结合的著名景区。

二王庙依山取势,宏伟秀丽,四周古木浓荫,环境幽美。大殿及后殿内有李冰及二郎塑像。庙内石壁间刻有李冰治水的口诀:“深淘摊,低作堰”、“遇湾截角,逢正抽心”等。后殿右侧有画家张大千、徐悲鸿等人的碑刻。园中植满各种名贵花木,古木参天,林荫蔽日,是四川的游览观光胜地。


二王庙从古至今不但香火鼎盛,而且在历史上一直都有官方以及民间的祭典活动和祭祀活动。形成了以李冰父子为主题人物,每年农历6月24日至26日的庙会活动。


秦堰楼

秦堰楼位于二王庙西侧,因都江堰建于秦代而得名。这里是眺望都江堰全景的最佳位置。登上秦堰楼极目眺望,都江堰三大水利工程、安澜桥、二王庙、古驿道、玉垒雄关、岷岭雪山、青城群峰等尽收眼底,甚为壮观。

东苑

位于二王庙东侧,园内崖壑险奇,江声遥奏,是一处清幽胜景。


安澜索桥

安澜索桥又名“安澜桥”、“夫妻桥”。位于都江堰鱼嘴之上,横跨内外两江,是都江堰最具特征的景观。

安澜索桥位于二王庙前,横跨在内江和外江的分水处,始建于宋代以前,明末毁于战火,清嘉庆八年重修。索桥以木排石墩承托,用粗如碗口的竹缆横飞江面,两旁以竹索为栏,全长约500米。现在鱼嘴处已建立外江水闸,把桥下移100多米,将竹索改为钢索,乘托缆索的木桩桥墩改为钢筋混凝土桩,桥身也缩为240米。远看如飞虹挂空,又像渔人晒网,形式十分别致。漫步桥上,西望岷江穿山咆哮而来,东望灌渠纵横,都江堰工程的概貌及其作用,更是一目了然。


安澜索桥的典故

岷江滔滔恶浪,没有修建索桥前,民谣有“走遍天下路,难过岷江渡”之说。清嘉庆八年某日,渡口翻船,一百余人葬身鱼腹。如此惨状,私塾先生何先德夫妇坐卧不安,他俩察看地形,翻阅建桥史料,请教当地水、木工人,报经官府,游说八方募集资金,清嘉庆九年五月带领四乡百姓动工建桥,安澜桥由此产生。

卧铁是埋在内江“凤栖窝”处的淘滩标准,也是内江每年维修清淘河床深浅的标志。相传李冰建堰时在内江河床下埋有石马,作为每年淘滩深度的标准,后来演变为卧铁。现有四根卧铁分别是明朝万历四年、清同治三年、民国十六年和1994年埋下的。现在游客在离堆古园内喷泉处能看到的这四根卧铁的复制品,其真品还埋在内江河床下。

玉垒山公园位于二王庙东侧,玉垒、玉屏、金龟、文书诸峰之上,有“斗犀”、“鼓角”、“金鸡”、“含晖”、“芙蓉”、“渠云”、“览波”、“掏翠”等景点,还有长约1.7公里的古驿道。山上古木参天,绿荫如盖,登顶可俯瞰都江堰水利工程全貌。


玉垒山为精巧典型的城市森林公园,长约1500米的古驿道和纵横交错的游山小径连接着12个主要景点。园内城隍庙大殿、十殿、灵官楼、马王殿及明代古城墙、玉垒关和西关城楼近年来修葺一新,还新建了斗犀、含晖、掬翠、金鸡、芙蓉、浮云、览波等8个景点。


公园高处可东眺锦绣平川,西望巍峨群山。在高台凭栏俯视,危岩壁立,大江东去波涛滚滚。宣威门外虎头岩西便是玉垒关。公园大门牌坊,镂空雕刻,檐角飞金,中额“玉垒山”3字为张爱萍将军题书,牌坊左为“龙吟”,右为“凤翔”,照壁为赵蕴玉墨书字径达5尺的“胜地寻踪”。

松茂古道

著名的“茶马古道”,李冰建都江堰时所开,是汉唐以后内地去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主要通道,古“南方丝绸之路”的支线,为寻古探幽的绝佳去处。


南桥

位于都江堰宝瓶口下侧的岷江内江上,是南街与复兴街之间的一座廊式古桥。整座桥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地方色彩,真是“平添古城几分色,雄踞江源第一桥”,被誉为“水上画楼”、“览胜台”。


南桥初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名为“普济桥”,1958年改名为“南桥”,桥长约50米,4排5孔,将千年古堰引入的滔滔江水一分为五,贯穿而过,游人至此都要驻足观看宝瓶口一线多开的江水奇观。入夜之后,霓虹全开,与江岸彩灯、商家灯火交相辉映,景色很是别致。


汶川地震中,南桥受损严重,重建工作已经完成,各种彩绘,雕梁画栋十分耀眼,屋顶还有《海瑞罢官》、《水漫金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民间的彩塑,情态各异、栩栩如生。

青城山

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是我国道教发祥地。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诸峰环峙,状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级,曲径通幽,以幽洁取胜,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


青城山景区分青城前山和青城后山。前山主要是道教文化,文物古迹众多;后山主要是自然风光,水秀林幽。堪称青城山特色的还有日出、云海、圣灯三大自然奇观。

 


灌溉中国(节选自余秋雨《都江堰》)

我以为,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不是长城,而是都江堰……


但是,就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的规模从表面上看远不如长城宏大,却注定要稳稳当当地造福千年。如果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间,那么,它却实实在在地占据了邈远的时间。长城的社会功用早已废弛,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发众输送汩汩清流。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永久性地灌溉了中华民族。有了它,才有诸葛亮、刘备的雄才大略,才有李白、杜甫、陆游的川行华章。说得近一点,有了它,抗日战争中的中国才有一个比较安定的后方。


它的水流不像万里长城那样突兀在外,而是细细浸润、节节延伸,延伸的距离并不比长城短。长城的文明是一种僵硬的雕塑,它的文明是一种灵动的生活。长城摆出一副老资格等待人们的修缮,它却卑处一隅,像一位绝不炫耀、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只知贡献。一查履历,长城还只是它的后辈它,就是都江堰。


千秋古堰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创建时的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引水口三大主体工程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以解决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

鱼嘴是修建在江心的分水堤坝,把汹涌的岷江分隔成外江和内江,外江排洪,内江引水灌溉。


飞沙堰起泻洪、排沙和调节水量的作用。


宝瓶口控制进水流量,因口的形状如瓶颈得名。自动控制内江进水量,是玉垒山伸向岷江的长脊上凿开的一个口子。从玉垒山截断的山丘,因与其山体相离,故名“离堆”,现建成离堆公园。


都江堰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作用。


拜水都江堰

鱼嘴(分水工程)

老牛看世界:

鱼嘴分水堤又称“鱼嘴”,是都江堰的分水工程,因其形如鱼嘴而得名,它昂头于岷江江心,包括百丈堤、杩槎、金刚堤等一整套相互配合的设施。其主要作用是把汹涌的岷江分成内外二江,西边叫外江,俗称“金马河”,是岷江正流,主要用于排洪;东边沿山脚的叫内江,是人工引水渠道,主要用于灌溉。


在古代,鱼嘴是以竹笼装卵石垒砌。由于它建筑在岷江冲出山口呈弯道环流的江心,冬春季江水较枯,水流经鱼嘴上面的弯道绕行,主流直冲内江,内江进水量约6成,外江进水量约4成;夏秋季水位升高,水势不再受弯道制约,主流直冲外江,内、外江江水的比例自动颠倒:内江进水量约4成,外江进水量约6成。这就利用地形,完美地解决了内江灌区冬春季枯水期农田用水以及人民生活用水的需要和夏秋季洪水期的防涝问题。